纳西族的东巴音乐
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,并有器乐伴奏,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这种音乐流传于东巴口头,或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中。除了占卜经书以外,东巴经书都是要通过诵唱表现出来的。
东巴唱腔音乐有五十种左右,吟唱以纳西民族曲调为基础,在器乐上主要是用板铃、板鼓、锣、钹等,节奏单一,谱点简单。东巴教还有器乐音乐,在东巴教祭祀活动中,唱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,可以演奏出节奏鲜明、音调宏亮的和声乐章。
东巴经典中的诗体韵文,它不仅是东巴祭司凭借神坛吟诵的经文,也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在歌场吟唱的民歌,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。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,它是民族的审美情愫组织起来的民族文艺的花朵。
东巴经中的韵文和民歌,是构架纳西族心理素质的传统文化的积淀,认真研究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,不仅是发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,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必不少的一项工程。
在研究东巴经韵文和传统民歌特色的一些文章里,都说东巴经韵文中的"增趣",是东巴经韵文和民歌的艺术特色,也是它的的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。
云南纳西族曲艺曲种。又称东巴诵唱。流行于丽江、中甸、维西等地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。据考证,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,由东巴教经师(祭师)在东巴祭祀活动中说唱。根据东巴主持祭祀规模的大小和说唱水平高低,分为大、中、小东巴说唱。每一种祭祀仪式都有特定的说唱内容和主要的唱腔。如在祭风仪式时说唱《鲁般鲁饶》,速度缓慢,唱调高亢缥缈,旋律悠远,以抒情语调表达纳西族人民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、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,在祭天仪式时说唱经文唱腔,速度适中,节奏顿挫,唱调深沉,以叙述语调表达纳西族人民对天神和远古先祖的虔诚敬仰之情,说唱时主祭东巴坐在祭台上,一手摇拨浪鼓,一手翻经卷,念一段,唱一段如此循环。伴奏乐器有牦牛角、花斑螺、白海螺号角、牛皮大鼓、盘铃、芒、锣等。曲目都以东巴文记录于东巴经典中,据统计大约有1600个左右。曲目记述了纳西族先民对自然、鬼神、祖先等的崇拜。包含了开天辟地、降服妖魔、争战厮杀、爱情、生产劳动、风俗习尚等内容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,已搜集、整理、翻译出版《创世纪》、《东巴经典选译》等三四部东巴说唱曲目。东巴说唱有时还伴跳东巴舞。舞者少则一二人,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。